學習放手 讓孩子成為獨立自主的人

學習放手 讓孩子成為獨立自主的人

撰文:GLP 全力愛創辦人兼義務總幹事 林何佩儀

孩子從孩童到成年,獨立不是一夕之間發生。從搖籃到出社會,這段人生旅程是由無數小步走出來的,而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小步,都是父母學習放手的機會。

因為我們無法陪伴孩子一輩子,照顧他到老,所以身為父母,要懂得適時的放手。放手是為了幫助孩子成長,讓他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並且能夠為自己負責,這樣的愛才深具意義。

怎樣放手

1. 愛與紀律並行

許多父母想要和孩子做朋友,但尊重並不是放任。筆者認為,做孩子的朋友,是想和孩子分享、溝通彼此更多的內心世界,但不是沒大沒小,孩子仍需要父母的引導。與其苦惱如何當孩子的朋友,不如好好思考與學習如何成為孩子的教練和精神支柱。所以,傾聽孩子的聲音,觀察他們的行為,是教育孩子自我規範的第一步。父母學會傾聽孩子,將有助於了解孩子的潛能、興趣與熱情所在,也才能給予孩子需要的協助與支持,就能放手。

2. 給孩子機會處理事情,從錯誤中學習

許多父母似乎忘了,哭泣的嬰兒最終要學會沒有人抱著而入睡,也忘了當年看到幼兒在沒有人的扶持而踏出第一步的狂喜和感動。當孩子面對衝突、問題或做錯時,父母不要急著代言、出手或善後。千萬不要剝奪孩子從錯誤、失敗中學習的機會,因為孩子可以從中學習到為自己主張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為自己的選擇或行為的後果負起責任。放手的過程中,你要允許孩子嘗試錯誤,並接受失敗。

3.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

我們要放掉一種迷思,不是孩子想要的東西,做父母的都要滿足。在設定界限中,延遲滿足很重要,我們要區分孩子的「想要」和「需要」。孩子要求某樣東西時,不要有求必應,你可以等到他生日時送他,或鼓勵他自己存錢買。西方很多父母,都會鼓勵孩子去幫鄰居鋤草賺取零用錢,來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因為透過自己努力,辛苦得來的東西,他們會比較懂得珍惜。

 

放手除了幫助孩子成長,讓他對自己該負的責任有感覺之外,還有一個更崇高的價值,就是化小愛為大愛。父母要學習放手,祝福孩子去追求他的人生。當你開始放手時,你會發現,原來生命有無限寬廣的空間。

什麼是「愛之語」?以五種愛的語言提升親子關係

家庭關係 | 1至2歲,2至3歲,3至6歲

部分資料由資深註冊社工吳彩輝(Rainbow)提供

 

什麼是「愛之語」?以五種愛的語言提升親子關係

05.04.2024

家長有否感到難以與子女相處?明明很愛子女,但卻不懂得向子女表達愛。家長想有效地傳達愛意,不妨學習有「愛之語」之稱的五種愛的語言維繫及改善親子關係,令家庭和睦相處。那麼五種愛的語言是什麼?

什麼是「愛之語」?五種愛的語言簡介

「愛」並不可一言蔽之,每個人接收和表達愛的方式各不相同。家長想有效地向子女釋出愛意,改善親子關係,便要懂得五種愛的語言,並按著子女個人偏好的愛的語言給予愛與支持。

著名婚姻治療師蓋瑞・查普曼(Gary Chapman)提出「愛的語言」(The Five Love Languages,又譯作「愛之語」),旨在闡述人表達及接收愛的常見方式,當中包括:肯定的言語(Words of Affirmation)、服務的行動(Acts of Service)、真心的禮物(Receiving Gifts)、精心的時刻(Quality Time),以及身體的接觸(Physical Touch)。

「愛的語言」多用於幫助情侶深入了解對方,令彼此之間更親近、感情更鞏固。事實上,愛的語言也有助改善親子關係,家長可透過了解子女接收愛的方式,令子女與家長的感情更深厚,使得家庭相處融洽。爸爸媽媽們以下就來認識一下愛的語言親子之間應該如何表達。

1.肯定的言語

在任何關係中,語言都是表達愛意的常見方式。「肯定的言語」藉著讚賞、鼓勵或答謝等說話,向對方釋出善意與關懷,對方聽後亦會感到被重視。父母簡單一句「你好乖」、「我愛你」、「你做得非常好」,孩子聽到這些說話心裡會感到歡欣,接收到父母對自己的肯定及支持,明白父母懂得欣賞自己,亦漸漸地會敢於向父母打開心扉。

2.服務的行動

「服務的行動」旨在以真誠的心服務對方,透過行動讓對方體會你對她/他的關心。行動毋需過於複雜,例如精心為子女準備早餐、接送子女、臨睡前在床邊說故事等,都可具體地展現愛意。

3.真心的禮物

「真心的禮物」是透過禮物向對方表達祝福及思念,強調的是物件背後的心意,並非物件本身的價值,例如父母買了一輛單車給子女,讓子女能夠與其他小朋友一起騎單車,參加戶外活動;父母亦可贈送有意思的禮物(如親手製作的生日卡),對子女表達愛意及重視。

4.精心的時刻

所謂一寸光陰一寸金,子女轉眼間就會長大,親子相處的每分每秒都格外珍貴。許多家長與子女的相處時常常心不在焉,譬如家長輔導功課期間不時滑手機,這會令對方感受到不被尊重。「精心的時刻」旨在預留時間給對方,過程間大家彼此交流,以進一步增強雙方的關係。雖說是「精心的時刻」,但過程並不用花費太多,有質素的陪伴,人在心在,如即使簡單地一家人一起逛超級市場、在遊樂場玩耍等,父母只需將精神投於子女身上,對方便感到很滿足。

5.身體的接觸

「服務的行動」與「身體的接觸」同樣以行動表達愛意,前者著重於行動的意義,而後者則直接透過肢體的接觸,向對方釋出關懷及愛意。譬如父母拖著子女的手走路、適當的時候摸摸子女的頭等,這些舉動都會使子女感到窩心,並確切地展示出家長對子女的重視及關懷。

「愛之語」除增進子女關係 亦有助改善夫婦關係

愛的語言除了對親子關係有改善,亦幫助夫婦二人透過學習愛的語言的方式表達愛意加深感情,彼此有更深入的了解。

夫婦二人來自不同的原生家庭,兩方價值觀亦不盡相同,以致夫婦雙方各持己見,無法達成共識,問題更延伸至子女身上,破壞整個家庭的關係。有鑑於此,五種愛的語言同樣也適用於夫婦之間,透過愛之語改善雙方關係,讓彼此保持良好溝通,減少日常上的誤解,使管教子女的教育方針更合拍。

以上部分資料參考自慈慧幼苗資深註冊社工吳彩輝姑娘(Rainbow)

照顧特殊需要孩子 父母心理壓力勿忽視

照顧特殊需要孩子 父母心理壓力勿忽視

撰文:家庭動力輔導心理學家  莫黛琳


阿輝是一個很擅長畫畫的男孩,他很喜歡畫自創的漫畫人物,只是他筆下所有的人物都沒有眼耳口鼻。他所畫的漫畫主角,不論男或女,留長髮或短髮,都有濃密的頭髮遮蓋雙耳和前額。這些人物像一面鏡子,反映著他的內心世界。他不想和別人有深入的溝通,只想安靜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筆者第一次邀請他介紹他的漫畫主角時,他說他的人物沒有嘴巴,因為無論說甚麼也沒有人會聽,所以不說;沒有眼睛,是因為不想看清楚這個世界發生甚麼事;沒有耳朵,因為沒有人會聽他說的話。甚至連人群的聲音也令他感到煩惱,所以他情願自己一個人。除了這幾句話之外,他沒有再回應我其他的問題。

 

聽着這位小五男生的話,看著他的一雙大眼睛,實在令人感到心酸。年紀才這麼小,就已經要封閉自己的心,放棄了積極與人建立關係的機會。

 

在阿輝讀小四的時候,他才被斷定有讀寫障礙。他的父母帶他來見筆者,並非要接受甚麼訓練,而是要處理他和父母之間累積了好一段時間的緊張關係和低落的自我形象。從小一開始,他便面對許多學業上的挑戰,例如默書常常不及格、每晚都要11時才做完功課、不聽父母的指示和來不及完成考試卷等。為了成績,家人和他產生很多摩擦和衝突,阿輝被標籤為懶惰、沒有責任心和不專心。即使父母後來得知他有讀寫障礙,也很難完全放下對他讀書的期望,尤其是媽媽。

其實阿輝並不懶惰,筆者在遊戲室內觀察他玩遊戲和做美勞的方式和投入程度,就知道他是一個對自己很有要求的人。面對失敗,他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嘗試,直到自己滿意為止。對於一個在學習上飽受挫折的小朋友,即使是在非學業的領域上,依然能夠堅持不怕困難地嘗試,從自己的失敗中學習,也需要非一般的內在資源的。作為旁觀者,筆者能夠清楚地看見他的長處,同時為他內心的堅強感動鼓舞。

 然而,父母面對阿輝的處境,感受卻十分複雜。他們長期的擔心、傷心、期望和失望等,使自己充滿壓力,很難看得見和聽得到阿輝的努力和心聲,難怪阿輝筆下的漫畫主角都生活在一個沒有眼耳口鼻的世界裡。不過,阿輝父母的內疚和無助同時也促使他們向筆者求助。作為父母,的確是需要時間和空間面對自己的傷痛,接納孩子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更何況,他們只有阿輝一個孩子。

在和阿輝做心理治療的過程中,筆者也多次約見他的父母,讓他們更明白阿輝面對的挑戰和內心世界,也協助他們過渡和接納的複雜情緒。後來,阿輝的媽媽對我說,其實阿輝很用功,每晚和功課搏鬥這麼久,是因為阿輝不想放棄,堅持要完成所有的功課。即使父母叫他算了,他也堅持不肯睡。所以,筆者也說他們真的很幸運,面對巨大的學習困難,阿輝居然沒有放棄。他的母親聽畢後愣一愣看來,他們開始看得見,聽得到阿輝了。

 

為人父母,可能是這個世界上充滿最多未知數和挑戰的歷程,也可能是人生中最有滿足感和意義的事。面對有特殊需要的小朋友,他們的父母還要面對非一般的壓力和複雜情緒。這些情緒就像濃霧般,使父母看不見,聽不到小朋友的內心世界。同時,他們也看不清,聽不楚自己內心世界,就此隔絕了親子間的溝通。筆者作為輔導心理學家,工作中重要的一環,就是幫助父母親撥開雲霧,使他們得見月明。

「提升兄弟情深有妙法」

「提升兄弟情深有妙法」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在中國和美國,兄弟姐妹的數量與心理健康呈負相關。這意味著擁有越多手足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越糟糕。此外,一項針對2000名英國成年人的調查顯示,51%的受訪者認為他們與手足之間仍存在競爭關係。這些研究結果表明,現今兄弟姊妹之間的關係並不像我們所期待的那樣深厚,反而充滿了競爭,這對情緒和心理健康有負面影響。

 

為了協助家長提升仔女之間的情感連結,鼓勵家長做以下四件事:

 

第一,從小教導孩子學會表達愛。現今孩子常常單向接收家長的愛,但事實上家庭是需要互相表達,所以更需要學會對家中的任何人包括兄弟姊妹,表達愛與關懷。例如每周增設欣賞時光,在既定的時間裏鼓勵和讚美特定人的肯定和優點,從增強彼此間的情感連結;

 

第二,家長在教導孩子們時,不應使用「對比」作為教育方式。研究發現,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建立自信心和自尊感。他們自己會與他人進行對比,並不需要家長進一步強調這種對比。這樣的對比不僅會增加兄弟姊妹之間的比較心理,還可能削弱他們對自身的肯定,同時破壞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

 

第三,家長不應充當家庭中的裁判官。當孩子之間出現問題時,家長往往喜歡扮演調解者的角色。然而,事實上,家長應該成為引導者,引導孩子們主動解決彼此之間的衝突,並指導他們想出避免類似問題再次發生的方法。這樣,家長就不會成為紛爭的焦點,而是幫助孩子們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外,家長應該擺脫對公平的過度追求。常見的情況是,家長會為每個孩子準備一份禮物或食物,但他們也會對禮物的大小或食物的份量進行比較,甚至向家長抱怨不公平。然而,真正的公平不是每個孩子都擁有相同的東西,而是當一份禮物只有一個時,他們能夠相互協調和包容。例如,如果哥哥足夠愛弟弟,即使只有一份禮物,他願意將禮物送給弟弟。在哥哥的心目中,這也是公平的,因為他願意無私地付出,看到弟弟開心他也感到開心。這種互相關懷和互助的氛圍才是家長助力孩子們建立的理想環境。

 

當家庭充滿愛的氛圍,兄弟姊妹之間有足夠的情感連結,我們不再充當裁判的角色,而將公平的定義轉變為只要足夠愛對方,我們願意為對方付出。這樣,我們相信家庭中不會再因為兄弟姊妹之間的爭執而給家長帶來困擾。

 

希望這些建議能對家長和老師們有所幫助,讓他們能夠有效地提升兄弟姊妹之間的情感連結,建立一個溫暖和諧的家庭環境。這樣,孩子們將會擁有更好的心理健康和情緒健康,並培養出持久而深厚的兄弟情深。

 

辰民爸爸

孩子在家裡和學校兩個樣?

撰文:香港家庭教育學院主席司徒永富博士

有教師問筆者:「不少家長都問我有關升學、管教孩子的意見,其實我初出茅廬,人生經驗尚淺,要面對複雜的政策、養兒育女問題,常感到力不從心,應如何是好呢? 

在每個學期,學校總安排一至兩次的機會,讓家長與老師見面,討論小朋友在學校的表現。筆者身為父親,一定爭取與太太一同出席,而每次短聚後,兒子總愛追問和想知道我們與老師討論了甚麼有關他的事情。最近一次,老師提及兒子在校還是比較安靜,不太主動,總喜歡扮演「觀察者」(Observer)的角色,太太急不及待地說他在家裡卻完全不同,非常活躍和「意見多多」。老師的反應並不驚訝,只是不斷地微笑,似乎非常接納小朋友在家一個模樣,在校又有另一個模樣。

太太當然用期待的眼神望向老師,渴望能為她指點迷津,應怎樣才可以讓孩子在學習環境中變得主動。還好,筆者說了幾句「公道」說話,憶述去年兒子入學時處處害怕,經常成「獨行俠」。過去一年晚上,與兒子的禱告總離不開去求天父讓他勇敢一點,而今年已經進步多了。回家途中,筆者亦不忘提醒太太,在很多事情都沒有標準答案和良方妙藥,而且老師又比我們年青,亦未曾為人父母,但卻有處理不同小朋友的經驗。所以,家長和老師在小朋友成長路上多點交流,才是最重要。 

 還原真我

最近,有家長問筆者:孩子在學校十分乖巧,是個彬彬有禮的模範生,但在家裡卻經常發脾氣,為甚麼他會「人前人後兩個樣」?我應該如何處理呢?

 筆者的兒子在小一的上學期,曾連續兩星期發生一些「不可思議」的事,例如他心愛的「軍曹」手錶不翼而飛、書本被發現掉在清潔箱、習作簿被塗鴉及撕破。筆者和太太除了難以接受上述事件,仍想解開內心的迷團:究竟這些事情是誰做的?

太太在星期一的早上,特意到學校找老師討論事件,然而臨出門口前,筆者非常堅定地向太太說:「無論塗鴉、撕破或把書本當垃圾遺棄,我肯定這些事情一定不會是兒子作的。」太太問:「為甚麼你那麼肯定?」我的答案是:「因為兒子是我生的,我伴著他成長,我對他的性情暸如指掌。」最後發現,原來是他鄰近的同學作的。自那天起,筆者發現孩子在學校和在家裡的行為起了「微妙」的變化 - 孩子似乎學懂學校是一個社群:書本「過了界」會令鄰座同學不高興、而老師在學校有如球證,要「生存」便要懂得「遊戲規則」。可是放學回到家裡卻隨即還原真我,因為家裡有最了解他的爸爸、媽媽。

 

事實上,在成年人的世界,又豈不也是白天一個我,晚上一個我? 

分類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線上「正面管教在家庭」家長講師 – 認證班

線上「正面管教在家庭」家長講師 - 認證班

【聯合帶導者】👩🏻‍🏫
黃璐璐 (Karrina) & 李佩瑶 (Esther)

【上課時間】📅
逢星期一四
6月20,24,27日
7月4,8,11日 (7月1日暫停)
晚上8:00-10:10

【對象】🙋🏻‍♀️🙋🏻🙋🏻‍♂️
兒童/青少年/家庭教育工作者 (校長/教師/教牧同工/社工/輔導員/家長)

【詳情/報名】📝
https://forms.gle/7DY5PjwaXBUe153Y7

【查詢】☎️📱
WhatsApp +852 65982499 Phyllis / +852 98684241 Esther

【合辦單位】🤝
恩典號-正面教育中心
Karrina PD Workshop
恩信號工作室

家居安全要留神 以免意外生

資料來源:急症室專科醫生張喜樂

 

家居暗藏危機,只要一次不小心,小朋友就很容易受傷。家居設置有甚麼要注意,以防小朋友受傷?

 

一般比較常見的家居意外就是小朋友夾到手指,可能有時候因大風,吹至門關或是有人開門的時候,也會夾到手指的。所以我不論出入也好,都要先鎖門,至少將鑰匙放高一點。家長或者可以用一些膠狀的東西卡著門關,就算真的關門時他都不會夾到手指,或者用門栓來減少夾到手指的風險。

 

在廚房方面,最好就加上一道廚房門閘或是廚房門也要關好,讓小朋友不能進入廚房。家長也要從小就教導小朋友用火方面的知識,火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很有用也很危險,故要很小心地處理火。

另外,藥物亦是危險的一環。有時小朋友吃一顆已經很危險,所以藥物真是要妥善放置,特別要放置在藥櫃內。藥盒也要放到較高的位置,小朋友接觸不到的地方,這樣就會更安全。

 

我們也要小心小朋友喜歡爬來爬去,例如爬雙層床、較高的床及沙發等,有時他們可能會跌倒。除了我們要教育他外,我們也可以去想清楚哪些是高危位置,我們就在那些位置加些軟墊跌倒也不會那麼傷。當然教育都是最重要的,或是不要讓他們有機會,接觸這些危險的地方。

香港單位狹小,我們也喜歡利用高櫃去放置很多物件。當東西過多時,可能使櫃倒下,所以我們自己也要去檢查,這個櫃是否容易搖動。如果要放東西,要放置得上輕下重,這樣櫃就不容易倒下。

 

家居安全另一重要的是窗要裝上窗花,因為小朋友會爬窗,那個危險性相比一般家居安全問題更加大,因為會直接牽涉到生命危險。

廚餘都可以做食材?環保食譜健康又好味

撰文: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

   社區營養服務 / 社區營養推廣主任梁可琪

 

「雞蛋六隻,糖呢?兩茶匙,仲有啲橙皮𠻹」每當筆者聽見這個電視廣告對白時,都會不其然地想:「橙皮都可以做食材?」好奇心使我去尋找答案,終於給我找到了一些以廚餘作為食材的環保食譜。這新發現帶給我啟發和提醒 —— 原來我們平日想也不想就丟掉的食材,如水果皮、雞蛋和麵包皮等,都是有用的食材,並可以融入菜色當中。

 

以橙皮為例,橙皮是橙的主要香味來源,當食物加入了這自然的香味和色素後,不但令食物的味道更添豐富,而且令賣相更吸引,從而令烹調者減少使用化學香料和調味料。

 

自製橙肉果醬 分享環保飲食訊息

讀者不妨嘗試自製清新開胃的橙肉果醬。製作果醬時,需留意橙皮的白色部分是否帶有苦味,如有則應只取用橙皮的橙色部分,然後用熱水浸軟橙皮,連同橙肉和橙汁慢火煮至濃稠即可。放涼後,塗上已烘焙成金黃色的全麥方包享用。此外,已為父母者更可與小朋友一起自製果醬,既可從中教導小朋友每天吃兩份水果,亦可與他們分享環保飲食的訊息。

 

食物除了提供味覺上的享受外,還供給我們熱量和健康。但人們的浪費,往往製造出大量廚餘,並影響環境健康。筆者在此邀請各位讀者,從今天起,由自己出發,在「食」方面加點心思和創意,帶著感恩的心去享用,積極在生活中落實「零廚餘」的目標,一同用行動去愛地球。

 

給外出用膳的你:

低碳飲食小貼士:

˙實踐多菜少肉的飲食模式

˙按所需分量點菜(如少飯、少麵、少汁等)

˙減少飲用咖啡、汽水(因其製作過程採用過多燃料和水)或使用飲管

˙多堂食,少外賣

˙自備食物盒將餘下食物「打包」

 

給在家用膳的你:

不「餘」健康煮食小貼士:西瓜皮煮湯

 

營養好處:

˙西瓜皮味道清甜,能豐富湯的味道,減少使用調味料

˙麵包皮烤烘成香脆餅乾棒,伴以低脂乳酪食用

˙選用全麥麵包,連同麵包皮食用能增加膳食纖維攝取量,幫助腸臟蠕動

《正向管教有妙法》家長小組

➡立即按此報名🖇️:https://healthyseed.org/event-details?id=336

📅日期:2024年4月5日至2024年5月24日 (逢星期五)
⏰時間:晚上7:00至9:00
🏫地點:灣仔港灣道23號鷹君中心G01舖 (慈慧幼苗中心)
👩🏻導師:黃家嘉姑娘

📝內容:
建立親子關係、讚賞孩子、乖寶寶行為計劃、ABC兒童行為分析法、精簡指示及適切後果、故意忽視、冷靜區策略、預防勝於治療
👫🏻參加對象及資格:
1️⃣育有3歲6個月至6歲幼兒之家長 (幼兒之出生日期介乎2017年4月6日至2020年10月5日)
2️⃣須為慈慧幼苗會員
3️⃣報名前必須累積最少300分

📆截止報名日期:2024年3月28日

如有任何查詢🙋🏻,可致電🤙🏻 2185 7106 或 WhatsApp 5402 1404 與中心職員👩🏻聯絡

分類
最新消息

共渡母親節